首页 > 中华的另一种可能:魏晋风流 > 第十二章
自晋至唐,对王献之的评价都很高,论书者分歧把张芝、钟繇、羲之、献之四人列为神品,即书法家的最高一级,其他书法家都不能与之比拟(如唐李嗣真的《书后品》)。张怀瓘《书议》对王献之特别赞不断口:子敬才高识远,行、草以外,更开一门。夫行书,非草非真,离方遁圆,在乎季孟之间。兼真者,谓之真行;带草者,谓之行草。子敬之法,非草非行,流便于草,开张于行,草又处此中间。无藉因循,宁拘制则?挺然秀出,务于简易。情驰神纵,飘逸优游。临事制宜,从意适便。有若流行雨散,润色着花,笔法体势当中,最为风骚者也。逸少秉真行之要,子敬履行草之权,父之灵和,子之神俊,皆古今之独绝也。
魏晋期间中国书法已经完整成熟,篆、隶、真(楷)、行、草,没有一样没有大名家。阿谁期间士族精英分子对书法的爱好几近到了痴迷的程度,凡名流几近没有不看重书艺的。一个大师族里有人字写得好,就会动员这个家属其他有天禀的人,书法技能也就代代相传,乃至于呈现了很多人才辈出的书法家属,这是魏晋之前和今后都未几见的。魏晋南北朝时最大的两个门阀家属,琅邪(今山东临沂)王氏和陈郡(今河南太康)谢氏都是驰名的书法大族,特别是王氏,可说是中国汗青上最大的书法家属。别的像颍川钟氏、弘农张氏、河东卫氏、安平崔氏、颍川庾氏、谯国桓氏、高平郗氏、琅邪颜氏、泰山羊氏、吴郡陆氏,也都出过成群的书法家。魏晋书风的代表人物是钟、王,钟就是钟繇,是钟会的父亲,是魏国的建国功臣,官做到太傅;王就是王羲之,加上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,都是东晋人。钟繇和王羲之的真迹现在都看不到了,看到的都是唐人的摹本,王献之的真迹也只剩下《鸭头丸帖》十五字,其他也都是摹本。
中国书法从大的方面看,到二王期间就根基定形了,不再呈现新的书体,因为誊写所用的东西(羊毫)和质料(纸与绢)从那今后根基没变,能变的只是小我的誊写气势。
不要说王羲之,连他儿子王献之的真迹也根基上看不到了。明天晓得的王献之最驰名的作品《鸭头丸帖》《中秋帖》《地黄汤帖》《送梨帖》《鹅群帖》和《洛神赋十三行》,除了《鸭头丸帖》,其他都不是真迹而是摹本。清朝乾隆天子曾经同时具有王羲之的《快雪时晴帖》、王献之的《中秋帖》和王珣(王献之的族弟)的《伯远帖》,感觉非常高傲,特别把它们藏在养心殿的西暖阁里,并将西暖阁定名为“三希堂”。“三希”就是指以上三种书法珍品,“希”通“稀”,罕见之意。乾隆亲身在《伯远帖》开首题了几句话:“唐人真迹已不成多得,况晋人耶!内府所藏右军快雪帖,大令中秋帖,皆希世之珍。今又得王珣此幅,茧纸家风,信堪并美!几余清赏,亦临池一助也。”实在乾隆藏的这三件也并非真迹,起码没法鉴定。不过它们即便是摹本,也是唐朝或唐朝之前留下来的,也算相称罕见了。请重视,这三件希世之珍的书者都是琅邪王氏的人,王羲之是王导的族侄,王献之和王珣则是王导的孙辈。乾隆说的“茧纸家风”,恰是说王氏以书法传家的家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