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中华的另一种可能:魏晋风流 > 第十二章
不要说王羲之,连他儿子王献之的真迹也根基上看不到了。明天晓得的王献之最驰名的作品《鸭头丸帖》《中秋帖》《地黄汤帖》《送梨帖》《鹅群帖》和《洛神赋十三行》,除了《鸭头丸帖》,其他都不是真迹而是摹本。清朝乾隆天子曾经同时具有王羲之的《快雪时晴帖》、王献之的《中秋帖》和王珣(王献之的族弟)的《伯远帖》,感觉非常高傲,特别把它们藏在养心殿的西暖阁里,并将西暖阁定名为“三希堂”。“三希”就是指以上三种书法珍品,“希”通“稀”,罕见之意。乾隆亲身在《伯远帖》开首题了几句话:“唐人真迹已不成多得,况晋人耶!内府所藏右军快雪帖,大令中秋帖,皆希世之珍。今又得王珣此幅,茧纸家风,信堪并美!几余清赏,亦临池一助也。”实在乾隆藏的这三件也并非真迹,起码没法鉴定。不过它们即便是摹本,也是唐朝或唐朝之前留下来的,也算相称罕见了。请重视,这三件希世之珍的书者都是琅邪王氏的人,王羲之是王导的族侄,王献之和王珣则是王导的孙辈。乾隆说的“茧纸家风”,恰是说王氏以书法传家的家风。
王献之缔造的这类新体行书很快就风行开来,几近成为书家的最爱。张怀瓘给它起了一个名字,叫“行草”。从二王至今,汉字风行的书体根基上牢固下来,一共是六体,即篆书、隶书、楷书、草书、行书(又称真行)、行草。
王献之对中国书法的首要进献,是他缔造了一种新体行书,当时的人无以名之,称为“破体”。王献之这类行书保存了王羲之行书的结体,而舍弃了王羲之行书以隶体方笔为主的特性,增加了篆体的圆笔成分(前人说王羲之以骨胜,王献之以筋胜,即此意)。同时这类行书保存了张芝草书的连笔特性,但舍弃了张芝草书的章草成分。张怀瓘《书断》里有:(王献之)尤善草隶,幼学于父,次习于张,后窜改轨制,别创其法,率尔私心,冥合天矩,观其逸志,莫之与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