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中华的另一种可能:魏晋风流 > 第十四章
上面我还想谈谈别的一种名流,他们生于乱世或将乱之世,晓得以本身的才气不敷以救世,又不肯意同流合污,便看破名利,阔别热烈宦海,保持本身的狷介与节操。举一个例子,两晋之交有一个风骚才子叫张翰,他也是一个喜好喝酒放荡不羁的人,时人都拿他跟阮籍比拟,称为“江东步兵”。“步兵”就是指阮籍,阮籍是河南人,曹魏末做过步兵校尉的官;“江东”就是江南,当时用来指三国期间吴国统治的地区,张翰是吴人。“江东步兵”意义就是“江南的阮籍”。有人问他,你尽管喝酒,莫非都不要后代之名吗?他答复:“使我有身后名,不如立即一杯酒。”他在西晋前期分开故乡到洛阳仕进,是齐王司马冏的幕僚,厥后看到政局一天不如一天,大乱将起,非独木可支,就想尽早抽身。那一年秋风起,他想起故乡的莼菜羹、鲈鱼脍,俄然发感慨说,人生贵在适意,如何能待在距故乡几千里以外的处所寻求名利呢?便立即把官帽丢下,叫仆人驾了一辆车就回家了。不久公然发作了汗青上闻名的八王之乱,齐王司马冏是八王之一,就死于此乱。这时大师才晓得,张翰驰念故乡的莼菜羹、鲈鱼脍只不过是个借口,逃离伤害的政治旋涡才是他的实在企图。像张翰如许的人,有才气,有远见,见机而作,满身避祸,是真风骚,真萧洒,也不是那些迷恋繁华、不知进退的水货名流可比的。
【1】见李修建《民风—魏晋名流的糊口美学》(群众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)。
注释
但是名流的称呼厥后越用越滥,仿佛明天的博士贬值一样,水货很多,乃至于有人讲:“名流不需求甚么奇才,只要偶然候,纵情喝酒,熟读《离骚》,便能够叫名流了。”说这个话的是王濛的孙子王恭(见《世说新语·任诞》第五十三则),当时已经到了东晋的晚期了。王恭也算当时的一个名流,但是不管学问才气都远不如前辈了,至于玄学和清谈,王恭的确就是个门外汉,以是才说出如许的话。但这话也反应了当时的实际环境,当时很多所谓名流多数就是像王恭说的,出身于门阀大族,借着父祖的余荫过着敷裕浪荡的糊口,整天只会喝酒,觉得会喝酒就是名流,本领倒是没有的。东晋时号称“八达”之一的毕卓就说:“一手持蟹螯,一手持酒杯,拍浮酒池中,便足了平生。”(见《世说新语·任诞》第二十一则)为了表示本身的放荡不羁,还借酒装疯,做出一些奇奇特怪的行动—有人乃至跟猪一起喝酒(见《世说新语·任诞》第十二则)。
前人有副春联说:“唯大豪杰能本质,是真名流自风骚。”这副春联内容好,对得也好。这副春联高低联要以互文看,它的意义是相互弥补的,真正的名流也就是豪杰,风骚就是他们的本质。不是能喝几口酒、玩一玩世,做出一副嬉皮士的姿势,便能够自称名流的。
王安石这里讲的“士”才是真正的士,也就是我所说的真正名流,有一两个如许的名流,国度便能够治好,而水货的名流再多,又有甚么用呢?
另有一类名流,他们的才气没有表示在治国上,而是表示在学问与品德上,像前面提到的王弼、嵇康、阮籍、戴逵,这也是真正的名流,他们为学术文明做出了了不起的进献,也不是那些水货可比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