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个例子也就是最后一个例子是讲命。
子祀、子舆、子犁、子来四人相与语曰:“孰能以有为首,以生为脊,以死为尻;孰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,吾与之友矣!”四人相视而笑,莫逆于心,遂相与为友。
子桑户、孟子反、子琴张三人相与友曰:“孰能相与于无相与,相为于无相为;孰能登天游雾,挠挑无极,相忘以生,无所穷终!”三人相视而笑,莫逆于心,遂相与友。
颛顼获得它,用来居处玄宫;
庄子又是如何得道的呢?
站在道的高度上人生就萧洒,站活着俗的角度上人生就拘泥。一个登天游雾,挠挑无极,相忘以生,无所穷终!一个却仁义礼乐、恭良温俭让、仁义礼智信等等都是束缚民气的东东,都是应对世事的东东,而不是处理人与社会题目的底子体例。
这是一种认知的境地!可见!这是多么高的境地。
既已能够超出古今的时限,无古无今;我们的认知境地也就进入到无所谓生、无所谓死的境地。摒除了生的看法也就没有了死的看法,沉沦于生也就没有所谓的生。
第四个例子是讲道家的处世体例与世俗的处世体例之分歧。
可实际糊口和运气常常逼迫得别人活不下去,让人生变得很痛苦。本源安在?本源在于太多的人无知地活着,压迫了别人的保存空间,给别人的人生带来了磨难。
贤人如何安然地生命的循环,如何对待万物的生命。如何对待人的生命与万物的生命,然后!贤人就有了对待生命的态度,就有了处世的原则标准。
此物死彼物生,作为事物,道无不有所送,也无不有所迎;无不有所毁,也无不有所成,这就叫做‘撄宁’。撄宁,意义就是不受外界事物的骚动,而后保持表情的安好。
南伯子葵曰:“道可得学邪?”